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,一再凸顯區域合作的重要性。雖然加強區域合作大勢所趨,從CEPA實施,內地率先向港澳降低門檻,到泛珠三角合作,均獲得中央祝福。但多年下來合作成效未彰,更多流於交流層面,未形成一股強大的經濟推動力。主因澳門經濟規模小,進入內地市場有心無力。如何突破現有障礙,用好政策一直是關鍵。
今次中央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,澳門居民或許仍感到陌生。但東京灣、紐約灣區等經濟名列世界前茅,可見提出灣區經濟是立足世界。從數據分析,論城市人口規模、GDP總量等,粵港澳灣區並不遜色,且三地各有特色優勢,如製造業基地、國際金融中心以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等,定位功能不同,彼此都有鮮明的發展主業。加上推動區域合作多年來,三地已有合作基礎,理應水到渠成。
然而,經驗亦證明,要推動區域合作歷來不易,且三地經濟水平、人口規模不一,追求規模化更不是澳門力所能及的發展方向。又因為三地處於“一國兩制”下,除了發展門檻,還有生產要素流動障礙,甚至在共享資源理念下,如何有效分工亦存在不少困難。
三地發展條件不一,反映各自享受不同的政策傾斜,凸顯“一國兩制”下發揮各自所長。要衷誠合作,打破障礙是大方向,倘逐漸趨同又恐磨平各自優勢,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強強合作,才是出路。
在區域合作問題上,澳門一直予人“搭順風車”之感,可以貢獻的力量一直未能凸顯,怎樣用好用足政策優勢更是澳門的弱項。但中央總不會忘記澳門,再次被納入區域合作的一分子。融入大灣區強大經濟圈固然有國際化發展的現實需要,但歸根究底,如何善用中葡平台發揮國際化作用,才是澳門參與區域合作的資本,不能只考慮招呼人吃喝玩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