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特殊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董志文表示,現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不斷增加,培訓及外地輸入治療師的速度,仍不足以應付。在加快外聘和培訓本地治療師外,亦應參考台灣的做法,由專業治療師為家長、教師及醫療人員等開展相關培訓,讓家長協助輔導子女,亦讓各持份者易於察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,及早介入治療。
董志文認同政府目前的做法,一方面開設本地語言治療課程,另方面輸入外地治療師,加強治療人手,方向合適。然政府認為兒童早療服務輪候時間縮短,但家長卻有另一套說法,反映早療服務不足,輪候時間不如政府所言。甚至很多家長為求子女得到充足的治療,希望效法台灣、香港等地,爭取照顧者津貼,以補助外出尋求足夠治療的費用。
他認為,聘請治療師的速度,遠不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小朋友的增長,有必要參考台灣“作息本位”的間接治療服務,是大勢所趨。長遠宜開展家長、教師、醫療人員等培訓,由專業治療師向他們教授治療技巧。情況不嚴重的兒童由治療師服務一定時間後,讓經受訓的家長協助輔導。同時亦讓教師、醫療人員等接受培訓,及早察覺小朋友的需要,並向家長灌輸相關概念,達至早發現、早治療。
文章和圖片來源 : 澳門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