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澳旅客不斷創新高,迫爆關口、大三巴、博企,反觀一街之隔的特色區份如中南區、北區則水盡鵝飛。港珠澳大橋、自由行本有望為舊區帶來生氣,但北區工商聯會理事長馬建章表示,大橋開通舊區中小企未受惠,更走下坡,小店老店陸續離場,經濟活力漸減,冀政府制定短中長期政策措施改善營商環境。
馬建章稱,大橋開通、通行證簽註便利,訪澳客量屢創高,惟最大得益是“
旅行團指定消費商戶”,生意倍數增長;其他商戶生意漸走下坡。自由行、團客訪澳僅集中某條街、某個點,難以分流至其他地方。一方面到舊區指示牌不足,更多指向新馬路、議事亭前地;其次,對外宣傳更多集中大三巴、媽閣廟景點,旅客對舊區旅遊資源了解不多。
關鍵還是舊區營商環境並不理想,商戶主要做“本地客”生意,客源單一,租金有升無跌,同時消費力不斷下降。再者,人力資源緊缺請人難,加上執法部門不時巡查檢舉,處理問題需時,短則幾日長則幾月,造成困擾。小店、老店在各種因素下,一間接一間退場,商業氛圍漸淡。馬建章坦言舊區又殘又舊,又沒購物又缺乏地標,沒有吸引旅客逗留及消費誘因。
訂中長期改善措施
馬建章指出,旅客量攀升、大橋、大灣區等利好消息本應為中小企帶來喜訊,但事與願違,惠及社區經濟效應“只聞樓梯響”,未有具體引導措施。激活社區經濟、引客入區要從優化社區、交通、營商等問題着手,非短期可解決,應訂下短中長期改善舊區措施,如持續美化街區、街燈、行人路,設立特色小區小店,擺設小食檔、流動雪糕車檔,向舊區放寬或提出特別傾斜政策;又如完善各大口岸到舊區的巴士路線或直通線路。
現時由港珠澳大橋到舊區交通工具“幾乎為零”,缺乏前瞻性規劃,跟不上時代步伐。舊區中小企生意每下愈況,偶爾舉辦活動雖可帶動多少生意,但一結束就回復現狀,冀政府制訂優化營商環境計劃措施,實際推動社區經濟。
文章來源 : 澳門日報